我国货币政策二元传导机制的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www.boshuolunwen123.com 作者:博硕论文辅导网
TAGS标签:研究生论文 免费论文 论文下载 写作辅导 论文写作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论文模板 论文范文
我国货币政策二元传导机制的现状研究
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实现货币政策传导的条件和效应是不同的,但它们并不互相排斥,只是强调了债券和贷款相互替代程度的不同,强调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同方面,其政策含义是,鉴于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既要重视传统的以利率为媒介的利率渠道,又要重视信贷渠道。
从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来看,1998年可以说是分水岭。在1998年以前,央行通过对信贷进行行政控制和分配的方式来实施货币政策。1998年,我国对货币政策进行了改革,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行政管控,基于资产负债匹配的原理,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并且恢复公开市场操作,实现了货币政策由直接方式向间接方式的转变。虽然央行改变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通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直接控制、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实现货币政策从直接调控到间接调控的转变,但我国不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使得利率仍处于严格的管制之下,无法成为调节资金供求的敏感信号,导致利率渠道的传导受阻,再加上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的占比一直较高,因此,信贷渠道在实现货币政策传导方面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我国实际的宏观调控中,商业银行只有在央行政策所带来的利益与其利益诉求相一致时才愿意对调控信号做出主动反应,但事实上两者往往是不一致的,央行只通过调节存贷款利率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商业银行的放贷或惜贷行为,即无法通过调节资金价格获得预期的货币政策效果,最后不得不诉诸于“窗口指导”,通过直接调控手段促使商业银行调整信贷规模,也就是说为了保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往往同时通过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进行传导。国内有许多学者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绝大部分研究结果都表明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共同实现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李斌(2001)的研究发现,作为信贷渠道中介目标的信贷总量和作为利率渠道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都存在很高的相关关系;周英章和蒋振声(2002)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的传导,令货币政策最终作用于实际经济,但两者的传导效应并不相同。由此可见,我国的货币政策由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并列传导,即我国的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二元传导机制。
在基于利率渠道的传导机制中,利率和货币供应量都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然而无论以这两个中的哪一个为中介目标,都是通过利率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的,所以利率是货币政策发挥影响的中枢。利率体系由基准利率和基本利率构成,其结构决定了基本利率与经济的关系比较直接,基准利率由于需要经由基本利率而相对间接。因此,在研究利率水平对经济的影响时,适合选择作为基本利率的存贷款利率作为研究对象。从信贷渠道的观点来看,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来进行债务融资,其投资和运营所需的资金大部分都是来自于银行贷款,因此,在基于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中,银行的信贷规模是实现货币政策向实际经济传导的一个重要的中介目标。下表通过对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企业行为、企业产出和经济产出之间联系的描述给出了我国货币政策二元传导机制的框架。
原文地址:https://www.boshuolunwen123.com/ckjr_lunwen/zq_lunwen/21868.html,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 您可能在寻找关于证券论文方面的范文,您可以到财会金融论文频道查找。